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温热解对污泥炭特性及其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是影响污泥热解产物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了热解温度(550,700,850℃)对污泥炭性质、结构和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炭产率(55. 83%)和H/C(0. 05)在热解温度为850℃时达到最小值。而当热解温度为700℃时,其pH值、比表面积及污泥炭中各重金属总量与残渣态百分比(F4)均为最大值,同时其所含各重金属中生物有效态(F1+F2)的质量分数也均为最低值,即污泥中各重金属潜在的生态风险水平处于最低水平。而当温度升至850℃时,污泥中各重金属相对稳定态质量分数(F3+F4)有所减小,这可能是由于高温条件下金属易随热解气挥发所导致。故700℃是提升污泥炭质量和钝化污泥中重金属、降低其生态风险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52.
RTO(蓄热式氧化炉)应用调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研RTO(蓄热式热氧化炉)装置处理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应用实例,对比分析了VOCs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结合RTO处理VOCs原理及相关规范,指出采用RTO方法的优点及需要完善改进之处,为RTO装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指导意见.在一定VOCs浓度区间范围内,随着VOCs浓度的升高,RTO对VOCs去除率呈上升趋势,RTO对VOCs的绝对去除量有保障.RTO装置比较适合处理VOCs浓度为1000~8000 mg/m3的废气,三室式RTO装置可以兼顾到处理效率和经济性要求,现有主流三室式RTO比较适宜的VOCs废气处理量为10000~30000 m3/h.  相似文献   
53.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小微水域水质要素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磷(TP)、悬浮物浓度(SS)、浊度(TUB)3种水质参数可以直接通过遥感反演得到,常用于评价区域水环境的污染状况.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为研究对像,使用无人机携带多光谱传感器(Mica Sense Red Edge)获取多光谱影像,进而提取16个光谱参数,分别构建东湖水域TP、SS、TUB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光谱参数V5(NIR 0.770~0.890μm)与TP、SS相关性显著(r分别为0.470、-0.537,p0.05),V4(0.670~0.760μm)与TUB相关性显著(r=0.486,p0.05).在建立的TP反演模型中,指数函数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为0.7829;在建立的SS、TUB反演模型中,多项式函数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503、0.7334.经检验,TP、SS、TUB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线性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374、0.8978、0.6726,满足水质要素反演的精度要求.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型,结合多光谱影像数据,建立了东湖水域各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实现了水质参数的可视化,可为小微水域的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4.
针对传统反应器在有机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结合UASB和IC反应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布水器进行均衡布水,引进固定化微生物填料防止反应器堵塞,改进三相分离器提高回流比,设置内循环回流管减少水头损失及布置多级取样口方便采样,设计可自动控制的厌氧/好氧一体化内循环回流式流化床反应器,并且采用PLC控制器控制进出水水量、水流上升速度、曝气量、进气时间及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用于处理高氨氮有机废水.屠宰废水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1 m3/d,水力停留时间为3h,pH值7.2,25℃的条件下,好氧微曝气使溶解氧为2 mg/L,厌氧好氧自动交替运行,水流上升速控制在约1.0 m/h,约40%的污水无动力回流处理,填料无堵塞,采样方便.经50d驯化后,出水CODcr、NH+4-N、油脂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7%、63.6%、74.7%和84.7%,且每天能获得生物质气体约0.32 m,平均处理费用为0.15元/t,比传统处理工艺费用要低.这说明内循环回流式流化床反应器较传统反应器在高氨氮有机废水处理,特别是脱氮方面有较大提高,可用于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55.
环境风险预防原则是应对环境风险日益凸显的重要原则。通过对环境风险预防原则的分析,发现环境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确立中还存在着对其研究程度不够、混同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以及仍惯于事后执法的传统思维等问题。面对挑战,应多措并举推进环境风险预防原则建设,例如确立环境风险预防原则作为环境法基本原则,转变举证责任主体的机制、建立信息公开等与风险预防原则相关的法律制度,拟采过错责任为风险预防的归责原则,从而预防和遏制环境风险的产生与扩散。  相似文献   
56.
实习环节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实习所面临的典型问题,提出了调整实习时机、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实习方式、改革考核形式等实习改革措施,并指出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是实习时机和实习方式的调整,建议今后应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加强多媒体手段在实习教学中的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57.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中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及人类活动、大气状况、地表热量传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往往具有极为复杂的热表面。由于热量分配、传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传统的模型预测与定点观测方法在分析城市热表面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为获取城市热场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手段。选用上海市2000年6月14日的Landsat ETM+热波段影像,首先反演城市地表温度,再引入剖面线分形的方法,在GIS的支持下,计算从人民广场出发的8个方向的分维数,并进一步探讨剖面线分形的意义,得到如下结论:城市热表面的剖面线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8个方向的分维数为1.530 0~1.780 6,表征不同剖面线的复杂程度。热场表面剖面线的分维数揭示了3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不同的分维数反映热场不同方向上温度变化的复杂程度;其次,相对于城市中心,反映不同方向上城市边界形态的差异性;第三,进一步揭示不同方向上,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组合变化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58.
自动增氧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脱氮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人工湿地中溶解氧浓度不足和脱氮率偏低的问题,设计了自动增氧人工湿地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增氧湿地内的DO浓度比普通人工湿地高0.3me期mg/L左右,TN、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7.41%、69.114%,比普通湿地高14.57%、19.79%.同时,自动增氧人工湿地系统中的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普通人工湿地系统,说明自动增氧措施对于提高人工湿地脱氮效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9.
杭州市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太阳分光光度计(CE-318)对杭州市地面的气溶胶光学特性进行观测,并对卫星反演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MODIS气溶胶产品在杭州地区的精度较高,3个站点全部数据回归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分...  相似文献   
60.
以太湖流域上游南苕溪流域农业区竹林河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乙炔抑制法研究不同外源硝态氮(NO3--N)添加量(模拟添加NO3--N浓度分别为0、5和10 mg·L-1的污水,分别用N0、N5和N10处理表示)对不同离水距离(0~3、3~6、6~12 m)、不同深度(0~10、10~20、20~40 cm)土壤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0、N5和N10处理的土壤72 h内的反硝化速率均值分别为59.65、163.56和295.81μg·kg-1·h-1,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N5和N10处理的土壤对外源NO3--N的脱氮率均值分别为0.45和0.51,且N5处理显著低于N10处理;土壤反硝化速率和对外源NO3--N脱氮率均随NO3--N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加.土壤反硝化速率随离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